通过综合治理梯田、蓄水池、谷坊、栽植水保林、经果林等,逐步形成网、带、片、点结合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。
建设好国家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(实验)区。开展青海特色生态文化研究,注重把青海生态保护实践中形成的生态认识提升为生态文化理论,丰富青海特色生态文化具象内涵,体现优秀文化特征,彰显文化力量,增强文化自信。
持续推进三江源清洁供暖,因地制宜开展太阳能、天然气、地热等绿色能源取暖试点,打造共和地热城。实施长江、黄河珍稀鱼类保护,巩固青海湖禁渔成果,建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。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,研究制定差别化的流域性环境标准和管控要求,分阶段逐步加严湟水流域水污染物排放要求,推动重点行业、重点区域绿色发展。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基础能力建设,建立青藏高原野生动物遗传资源国家基因库,提升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青海复份库。严控煤炭消费增长,削减中小型燃煤锅炉、工业炉窑、民用散煤与农业用煤。
省、市、县执法流程、全要素留痕。划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,颁布实施三线一单,推动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,初步构建起绿色发展空间管理体系。启示0.5℃,指的是全球所有地区平均气温升高0.5℃。
如以目前的速度继续发展,2030年到2050年之间的某个时间,温升将达到1.5℃;能否到2050年把温升控制在1.5℃以内,取决于全世界、全社会、各个方面快速和深远的转型。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,都在遭受日益强烈的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,但温升1.5℃与2℃相比,能降低更多风险和损失。与2.0℃的差距很小,但影响巨大。麦肯齐称其规模至少为50万亿美元,包括建成新能源装机容量、创造足够的储能、开发绿氢电解槽和外围的基础设施。
到本世纪30年代初,绿氢将和灰氢一样,具有成本竞争力控制气候变化,是50万亿美元的机遇碳定价是另一个杠杆,政府可用来帮助减缓气候变化。为了稳定气候,《巴黎协定》旨在把全球气温上升限制在比工业前水平远低于2℃,但目标是到2050年控制在1.5℃。
会议目标的软或硬,代表们取得了共识,科学界的认识分歧也得到澄清:有必要考虑自然变化、模型不确定性和其他可能使情况变得模糊的因素[6]。重要的是,对与高温有关的极端事件,额外增加0.5℃,标志着当前自然变异性上限事件与新气候现象特征(new climate regime)之间的差异,尤其是在热带地区。而农作物的产量,如玉米可能下降的幅度是某些地区的50%以上,将威胁到粮食安全。要实现1.5℃的宏伟目标,则需要2030年,在2010年的基础上降低45%,然后在2050年左右实现净零排放。
只有通过大规模扩大储能方案,才能在电力组合中拥有如此高比例的间歇性可再生电力。据IEA最新公布的承诺方案,半度的温升可以产生显著的影响;参与者们在COP26会议上表示要采取各种措施,朝着1.5℃的目标前进。IPCC在其最新报告中指出,尽管迄今为止做出了所有努力,全球变暖仍在加剧。包括航空旅行和通勤减少,所有商业部门的活动放缓。
但对我们的星球来说,0.5℃会使世界有所不同。其中很好的例子是把它作为化学部门的原材料,用于碳增强的混凝土中,也可把它转化为工业碳黑,或制成动物饲料和农业用的蛋白质。
这些知识就太专业了,还需要专家们仔细研究,是否需要对上限事件跟踪研究,以防进入新气候现象特征范围。调整气候变化的规模1.5℃的增加将对气候产生重大影响。
这是因为,走上1.5℃的轨道是个巨大的投资机遇。但要让这个胡萝卜发挥作用,各国政府有责任建立支持性的监管框架和激励措施,以启动和降低市场风险,特别是对仍处于起步阶段的脱碳技术。这将增加它们对现有的氢气用户和探索新应用用户的吸引力:氢气可以补充或取代天然气,用于发电、工业过程和运输。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(IPCC)说,如果让这种上升达到2℃,其影响将会大得多[3]。像这样地降低CO₂的水平,取决于COVID-19疫情大流行带来的许多变化能否成为永久性的。资深作家、《世界经济论坛》撰稿人安德里亚威利格(Andrea Willige)上月底在网上发文,谈1.5℃与2.0℃之间半度的温差,气候变化会有多大差别[1]。
能源分析师伍德麦肯齐(Wood Mackenzie)建议逐步改变碳定价,到2030年把每吨二氧化碳提高至160美元。干旱已经对世界大部分地区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,但如允许增加2℃,经常暴露在极端高温下的人数将增加到接近1.5℃时的三倍。
自工业革命以来,全球气温一直在上升,但最快的时期是在20世纪和21世纪初。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,人类活动和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。
全面、客观、公正、平衡地反映温升1.5℃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减排的途径,没有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。但这并不全是惩罚犯规者的大棒政策,也是胡萝卜。
尽管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大幅增加,煤炭产量也呈下降趋势,但该机构预计,在未来30年,天然气供应会继续大幅增长,石油供应趋于平稳。植物和脊椎动物的种类再损失50%,昆虫的数量再损失将近70%。然而,IEA在其2050年实现净零报告中预测[4],现有或计划中的能源转型政策,即这个机构的既定政策设想,只会带来微小的改善。2℃,海洋渔业的捕鱼量为2-300万吨,只有1.5℃的50%。
联合国报告的作者强调,除非我们能够实现快速、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,否则无法将温升控制在接近1.5℃甚至2℃范围内。为了到2050年达到CO₂净零排放,即IEA的2050年净零排放情景,可再生能源在全球发电总量中的份额,则需要从2020年的29%增加到2030年的60%以上,到2050年接近90%。
表:气温0.5℃之差,会对我们和我们的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把温度控制在2℃以内,需要到2030年,把CO₂排放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至少降低25%,并在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。继续依赖化石燃料的国家,将不得不找到不同的方法,包括新技术,以实现这些升高的碳减排目标。
但各种预测也表明,为更接近目标,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。专业人士需要研究更深入的专业资料,普通公众也需要知道某些浅显、容易理解的知识温升半度听起来可能微乎其微。
应对全球变暖由于现在气温已经上升了1.18℃,很明显,即使到2050年将气温保持在2℃以下也将是一场斗争,更不用说再少半度了。因此并不奇怪,格拉斯哥举行的第26次缔约方会议上,巴黎协议的目标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:有些人主张追求更软的2℃目标,而另有些人则加强了对更硬的1.5℃目标的支持[2]。与此同时,到本世纪30年代初,预计最初的蓝氢及其后的绿氢将能与灰氢(化石燃料衍生的)竞争。国际能源署(IEA)已经预测,2021年的最终数据将看到能源需求整体反弹,与所有可再生能源的总和相比,化石燃料的消耗将显著增加。
增加2 ℃,预计到2100年海平面上升高度,将在1.5℃的基础上再增加0.06米。在未来20年里,我们的气温很可能超过1.5℃。
无论达到1.5℃还是2℃,会对地球上人的健康产生巨大影响。参加编写报告的专家来自全世界,包括中国的专家[5]
能源分析师伍德麦肯齐(Wood Mackenzie)建议逐步改变碳定价,到2030年把每吨二氧化碳提高至160美元。如以目前的速度继续发展,2030年到2050年之间的某个时间,温升将达到1.5℃;能否到2050年把温升控制在1.5℃以内,取决于全世界、全社会、各个方面快速和深远的转型。